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行业访谈 > 详情
详情

阮仪三:上海老弄堂急需保护

个人简介:

阮仪三,1934年11月出生,苏州市人。1956年考入同济大学,1961年毕业留校。现任建设部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努力促成平遥、周庄、丽江等众多古城古镇的保护,因而享有“古城卫士”、“古城保护神”等美誉。曾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保护委员会颁发的2003年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主要著作有《护城纪实》《护城踪录》《江南古镇》《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等。

上海弄堂在减少消失的不只是建筑样态

如今的微信上,遍布着“上海弄堂的故事”,各种有滋有味的图片、市井动人的叙事,描述中夹杂着上海的方言、家长里短、一波三折,几乎成为上海人必转“神帖”。

解放初,上海旧市区范围,仍有9214条里弄,里弄住宅达20万幢,建筑面积1937.2万平方米,占全市总住宅面积一半以上。

如今上海的弄堂正在逐年减少。

这些现象当然可以理解。小点说,弄堂逼仄的生存空间、不方便的生活设施,已经不适合现代人居住。改善居住环境,是城市居民内心的渴望。往大点说,在寸土寸金的上海,合理的空间布局与城市发展、功能重组息息相关,指望今时今日,弄堂还像上世纪一样,遍布大街小巷,已经不现实。

连着好几天,我们走进几条上海弄堂,与那些依然住在弄堂里的居民们聊聊天,倾听他们真实的所需所想。穿过微信上那些家长里短的喧杂滋味后,我们依然逃不过这样一个命题:弄堂的未来,城市的发展,究竟该遵循怎样的历史逻辑呢?

近代上海经济发达,弄堂的狭小区域内,形形色色的交易、小商小铺的叫卖,形成了物美价廉的商品,也养成了上海人讨价还价的精明、识货明理的眼光。有学者指出,上海弄堂的居民,区别于北京的胡同,人们不可能过着喝茶、听戏、遛鸟之类的闲散生活。做工、谋生、求利,才是上海居民的生活核心。商业繁荣下形成的一些价值观,是上海弄堂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记者在长乐路瑞金路口的高福里逛了老半天,终于找到一条尚存的“弄堂小店”—胭脂店(沪语中指杂货店,同烟纸店)。

靠窗一列玻璃柜,墙头几排木头架,门旁一台老电视,只要一眼,就可以望穿整个胭脂店。邱师傅上着衬衣,下穿米色西装裤,如往常一样,正坐在店里看新闻。

躲在高福里弄堂口一家饰品店后的胭脂店已有近30年历史,“阿拉是周边第一家”,邱师傅说来颇为得意。最早,邱师傅是卖茶叶和饮料的。“当时生意很好的,都是一黄鱼车一黄鱼车进货的。最早两块一盒纸头装冰红茶,阿拉是100箱、200箱进货。现在进货,一盒子也卖不脱。”

闲聊时,过几分钟便有弄堂居民或是周边做生意的人,来买包烟、买瓶可乐、买点饼干,但据记者观察,外来人口居多。还有人时不时来“换零钱”,邱师傅似乎早有准备,从一边拿出两张50元帮人换散钱。两个人没有过多言语,彼此点个头,邱师傅就立马换给了他。

采访当天,邱师傅发现楼上居民家窗外落水管漏水,担心会影响弄堂居民走路,他自己打电话到房管所请人来修。中午修理工来了,但邱师傅在休息,店门没开,工人就写了张条子夹在他店窗上。

这样邻里间和睦共处,彼此体谅,现在已经很少见。

弄堂前的瑞金一路沿街原本就开有很多店面。当地居民说,弄堂口左右两边原先有两间胭脂店、酱油店,对面是一间南货店,隔壁还有面包店。但和现在相比,大家普遍认为原来的店铺要好很多,更有人情味。

换句话说,即使保留这里弄堂的原貌,那些小商小铺也已经不是过去的店铺。即使是邱师傅自己,也是靠他名下的前面一排更新换代的现代店铺租金,来维持主要生活,维持这家小小的弄堂商店。喧嚣的叫卖、精明的讨价还价、弄堂门口排队的景象,都不是如今发达的市场经济下再会出现的场面。有些东西,只能留存在记忆里。

上海是移民城市,不但各地文化在这里交汇,中西文化也在这里流行。上海对先进玩意的吸纳能力举世瞩目。而弄堂正是这种中西文化结合的产物,弄堂里的市民们,接受新事物非常快。尽管弄堂生活的设施陈旧,但他们的内心是现代化的,是多元而通融的。

正逢午后放晴,瑞金一路79弄弄堂口,毛头师傅来到皮鞋摊,坐下和老皮匠随便聊聊,记者就在这时偶遇了毛头师傅。

“小时候,父母、兄弟姐妹和我都住在一间15平方米的亭子间,共7个人,很拥挤。”记忆中和弄堂里的兄弟会相约一起斗蟋蟀,有时出弄堂抓龙虾,有时结伴去黄浦江里游泳。一到夏天,大家都搬椅子到弄堂口的上街沿“噶三胡”(沪语“聊天”的意思),乘风凉,人和人之间,关系很紧密。

那些一同长大的同龄人,如今大部分都搬进了新公房,把老房子租出去,那里毕竟设施更好,不用倒马桶。

令人惊讶的是,记者本以为,弄堂的老居民,可能维持着老上海人的生活作息。没想到毛头师傅非常“与时俱进”。

60多岁的他,每天晚上都要到半夜2点睡觉,早上9点起床。“电脑彻底改变了我的生活。”毛头师傅说,以前晚上搬凳子到上街沿噶三胡乘风凉,现在他喜欢在家里吹空调上网唱歌。最近还新买了苹果设备,正自己上网查资料研究。

谈及未来养老,毛头师傅希望早日拆迁,分到一套自己的房子,改善住房条件。但凡事都有两面性,毛头师傅已经预测到,今后搬到公寓房后会很孤独,邻里间会更加生疏,而且地段肯定没有现在的好。

“年纪大了,肯定是越来越怀旧的,到时候也定会怀念现在的里弄生活,但总是会慢慢适应、慢慢习惯的。”毛头师傅淡定地总结。

也许真的是“城外的人想进去,而城里的人想出来”。在怀旧的邻里关系、孤独但方便的居住环境中,相当部分老人宁愿选择后者。对物质生活的向往和期待,超过其他。

逼仄狭小、局促嘈杂的弄堂,道出了上海人拥挤的生存现实。但这些现实困境,也造就了上海人的生存智慧和创造才能。居民们为了居住舒适,对房间做合理布局的调整改造。上海人的灵活和创造力,大概也是被这狭小的居住空间逼出来的。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友情链接 | RSS | 产品库
2008年度中国农业网站最具创新单位2008年第五届中国农业网站百强单位 版权所有:园林资材网 www.cnzicai.com 客服邮箱:Service@Yuanlin.com 电话:0571-81999581
战略合作:中国电子商务协会 浙江省花卉协会 浙江省林检站 浙江省林科院
2007中国行业电子商务网站Top100中国农业网站百强
浙ICP备19043241号-2
广告经营许可证编号:330100000040968
平平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