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行业访谈 > 详情
详情

潘家华:“零碳城市”不可能 也不必要

个人简介:

潘家华,1977年参加高考,1985年获硕士学位,在湖北省社会科学院从事研究工作。1987年任长江流域经济研究所副所长。1988年入剑桥大学,199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93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从事环境经济学与全球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研究。1997年任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北京代表处资深项目官员和能源与环境顾问。1998年-2001年,赴荷兰参加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关于温室气体减排的社会、经济、技术综合评估报告的协调、组织、写作。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潘家华:“零碳城市”不可能 也不必要

从区域大城市到区域性特大城市,合肥将破茧成蝶完成一次蜕变。从发展角度来看,在未来城市化的进程中,我们都应该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逐步迈进低碳社会。因此对合肥而言,在建设未来的区域性特大城市过程中,更需要在城市规划和运营管理等“非碳因素”上下工夫,从长计议,使城市更具有可持续的竞争力。

尽管在通往低碳社会的道路上,有技术选择、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规划管理等多条途径,但低碳并非完全在碳,“非碳因素“也至关重要。对于合肥以及中国更多正在不断高速成长的二线城市而言,方向已明确,扬帆正当时。

解读低碳

目前应对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任务和挑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有非常明确的温室气体减排或者控制目标。从历史角度看,低碳社会是必然,我们别无选择。

对于低碳,人们在认识上可能还存在一些误区,对此我想强调的是,第一,低碳经济并不等于贫困经济,低碳经济的目标是低碳高增长;第二,不能单纯地限制高能耗产业的引进和发展,只要这些产业的技术水平在行业领先,就符合低碳经济发展需求,也就是说,并不是我们生产钢就不低碳,只要钢的生产过程中碳的排放是低的,这也意味着我们要提高碳生产力,或者说降低单位产品的碳排放;第三,低碳也并不意味着高成本,其实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不需要成本很高的技术,只是克服一些政策障碍,转变行为方式,尤其需要强调的是,未来市场竞争的方向是碳生产力的竞争,换言之低碳就是竞争力。现在国外很多产品都贴上了“碳标签”,大多数国家准备征收碳关税,低碳并不一定是高成本的,但延迟行动,或将带来更大的成本损失。

对发展中国家来讲,低碳的前提必须是发展。中国的低碳化要通过发展来达到,因此在整个社会、城市低碳化的过程中,必须要把握好这个度。现在有人提出“零碳”,甚至是建立“零碳城市”的口号,在我看来,在当前社会经济条件下,这是不可能也是不必要的。中国现在正在向工业化、城市化快速迈进,像合肥在建设区域性特大城市的过程中,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消耗大量的钢筋混凝土等高碳材料,还有大至连接城市之间的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小至各类耐用消费品如汽车等的增加,无一不是高碳的行为。中国目前的居民收入水平尚处于中等偏下阶段,随着城市居民收入水平的增加,人均液态燃料、人均电力消费均将增加,这也是生活品质提升的必然要求。

所以现实地看,满足一定目标的低碳是有可能的,但无论是已经提出的2020年发达国家的绝对减排,以及发展中国家减缓行动的中期目标,还是2050年全球排放量减半的长期目标,目前看来实现起来都有困难,而相对低碳的实现,是碳生产力不断提升的一个过程,需要有阶段性目标。

转型之迫

中国从1971年只占世界人均碳排放量的四分之一,到现在成为世界第一排放大国,我们的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碳排放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一个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中国现在温室气体排放居全球第一,城市人均排放水平已经达到或者超过发达国家的人均水平。从控制排放的国际义务上来讲,中国责无旁贷。

对内在发展需求而言,整个低碳转型是我们践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从能源安全的角度来说,中国的现状是“缺油少气富煤炭”,化石能源储量是有限且不可再生的,国内石油探明贮量只够满足11年的需要,目前石油进口已占全国石油消费总量的一半以上。同时,按照现在的消耗量,连我们储量最丰富的煤炭,也只够使用41年。另一方面,气候安全已渐渐影响到我们的生活。现有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对中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比如造成了沿海海平面上升、冰川面积减少、春季物候期提前等,近年来发生的极端气候灾害,给国民经济造成的损失巨大,并危及国内自然生态系统、粮食安全和经济安全。

中国已向国际社会公开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40%~45%。在“十二五”规划中,除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6%的要求以外,还新增了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 的约束性指标。各地方政府也按照本地情况开展“十二五”规划的编制,除了国家低碳试点五省八市要求上报低碳发展的规划和实施方案外,其他城市也都尝试把低碳写入规划,为本地未来5年或更长时期发展谋求低碳的路径。

在这一过程中,区域发展要构建低碳经济的模式,特别是以建设区域性大城市为目标的合肥,必须继续走绿色环保的发展道路,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发展选择

通向低碳社会的道路上,具有不同资源禀赋、处于不同发展阶段以及经济规模的城市,也可以尝试不同的低碳发展路径,有的以新能源产业为导向,有的以综合化规划为蓝图,也有以城市规划为先导。据介绍,合肥市启动了低碳经济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在我看来,作为未来的区域性特大城市,合肥需要做好相关的城市规划、产业规划和空间规划。

首先,在城市规划上要重视城市建设的质量,无序规划和建筑质量不好所造成的大拆大建是一种对资源的巨大浪费。其次,在空间规划上,需要将资源和生产、生活、服务等相应布局有机地配套,不要再度重复某些特大城市资源高度垄断、高度集中,区域的功能过强,资源、生产和生活不能有机结合的尴尬局面。再次,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战略要地,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产业转移过程中所带来的环境风险。

历史经验证明,凡是能耗大、污染重的企业和产品,都是急于转移的重点,而中西部地区有着较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对发展的强烈渴望,愿意承接东部转移出来的劳动密集型和高消耗、高排放型产业,使得承接转移地区面临着潜在的环境风险。

对此,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合肥,完全没有必要成为 “两高一资”(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业的避风港,而应该着重引进一些有创新性,尽管技术不是很高端的产业,比如建筑节能材料、太阳能热水器等等。

推荐阅读:

崔恺:绿色设计要体现本土情怀

秦佑国:把握中国传统文化 体现居住文化精髓

贵州:金沙三丈水森林公园林木遭砍伐

贾治邦:生态与产业建设并重是林业发达的标志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友情链接 | RSS | 产品库
2008年度中国农业网站最具创新单位2008年第五届中国农业网站百强单位 版权所有:园林资材网 www.cnzicai.com 客服邮箱:Service@Yuanlin.com 电话:0571-81999581
战略合作:中国电子商务协会 浙江省花卉协会 浙江省林检站 浙江省林科院
2007中国行业电子商务网站Top100中国农业网站百强
浙ICP备19043241号-2
广告经营许可证编号:330100000040968
平平安安